摘要
-
永靖县持续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,以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中心,打造具有水土保
产品介绍
永靖县持续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,以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中心,打造具有水土保持兼高效生态经济功能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,筑牢黄河流域生态屏障。通过综合治理,曾经的荒山如今绿意盎然,打造出“万里黄河永靖蓝”的生态样本。
“红山白土头,黄河向西流。眼前珊瑚树,尔当此处留。”这首广为流传的民谣,生动展现了黄河永靖段向西流的独特景观。
“最早的永靖县城,就位于大坝的这片水域之下。1958年,刘家峡大坝动工兴建,县城整体搬迁至现址。”站在刘家峡库区对岸的高台上,永靖县水务局局长范仲志指着宽阔的库区水面介绍道,刘家峡水库水域面积达130多平方公里,是甘肃最大的水库。这座水库充分的发挥生态效应,大幅度减少了黄河永靖段的泥沙含量,造就了碧绿湛蓝的黄河景观,人们称其为“黄河永靖蓝”。
在永靖县三塬镇东风村,黄河在此形成蔚海湾、碧海湾、金海湾3处大港湾和6处小港湾,享有“黄河三湾”的美誉。
“早些年,我们全靠院子里的水窖存水过日子,水质不佳,遇上干旱年份,吃水更是艰难。”三塬镇高白村村民王风琴说。随着全县水利事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,如今她家用上了清澈洁净的自来水,稳定的供水、优良的水质,彻底改写了村民们的用水历史。
坐拥黄河之滨的永靖,也曾饱受水土流失困扰。近年来,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,永靖县在库区周边已形成15.3万亩的林带,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110平方公里,每年拦截流入库区的泥沙120万吨。随着流入库区的泥沙逐年减少,呈现出“黄河永靖蓝”这一天下奇观。
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,永靖县持续加快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、取水监测体系完善及污水处理设备升级等工程进度。当地创新提出给河道“清肠洗胃”的治水良策,通过排洪沟道网格治理,洪水经过滤后再排入黄河,有实际效果的减少了大量泥沙和杂物,筑牢了黄河上游水源保护的根基。
范仲志介绍,通过实施永靖县黄河干流刘盐段综合治理与清库保城项目,新建黄河生态护岸1242.2米,加固现有堤防943.8米,构建起完整的黄河防洪减灾体系,使黄河干流永靖县城段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,并建成城区滨河生态绿地。
“打好护坡地基后,先铺设防漏土工布,安装石笼网,再将筛选好的石头填充进去,最后加固石笼网,这样就形成了坚固的防洪护坡。”甘肃朝鑫水利水电工程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朱德文说,“石笼网由抗腐蚀、高强度、具有延展性的低碳钢丝编织而成,钢丝抗拉强度高,能承载较大重量的石头,有效保护河堤免受水流冲刷破坏。不仅能防止水土流失,还能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场所,改善水生态环境,促进ECO的恢复与平衡。”
“十四五”期间,永靖县实施了黄河干流支流清淤疏浚、防洪治理等10多个大项目,建成库区水环境、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35项,修建黄河干流护岸17公里,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0多平方公里,完成“千吨万人”饮水安全工程,对全县9大灌区做改造提升,水资源利用系数达到0.572,黄河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标准。
永靖县水利水电资源丰富,被誉为新中国水电事业的摇篮。这里先后建成刘家峡、盐锅峡、八盘峡、炳灵峡4座大中型水电站,以及白川、福川、英东3座小型水电站,全县总装机容量225万千瓦,年发电量117亿千瓦时,占全省水力发电量近30%。
截至2024年底,刘家峡水电站累计发电量2762.5亿千瓦时。在西北电网中承担着发电、调峰、调频和调压任务,刘家峡库区发挥了防洪、防凌、灌溉、养殖、航运等综合效益。
水活了,景美了!永靖县内有炳灵湖、太极湖、恐龙湖三座高峡平湖,水域面积32万多亩,总库容60多亿立方米,占全省地表水储量的20%。
“依水添绿,沿水造景,让一城清水更具魅力。绘就山水相依的秀美永靖画卷,谱写民生安乐、共建共享的幸福永靖篇章。”范仲志说,“永靖县正全力打造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水平发展先行区、国家级旅游度假区。”
2.所有原创作品,包括但不限于图片、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、信息等,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,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、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。违者将依照法律来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。
3.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(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)受理对接。如需接着使用上述相关联的内容,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,联系电话。
甘肃新媒体集团法律顾问:甘肃锐城律师事务所 陈灿律师;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法律顾问:甘肃荣庆律师事务所 吴天英律师